(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中央气象台7月6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据中国天气网,2025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在7月5日仍处于鼎盛阶段,高温范围广,新疆、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局地可达40℃。不仅白天热,中东部多地夜间最低气温也将接近甚至达到30°C,闷热贯穿全天。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地因高温出现多例热射病患者。据常州网消息,这几天由于天气炎热,江苏常州医疗机构连续收治多名热射病患者,截至7月3日,常州市七院已经收治5位老年热射病患者,发病前均有高温户外活动史,入院时体温均高于40℃并伴有意识障碍,紧急抢救后才转危为安。据大河报报道,近日,河南郑州一名急诊科医生分享了有关热射病的病例,一名外卖小哥高温天送餐,途中倒地抽搐,体温高达41℃,确诊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一般指核心体温≥40℃)、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昏迷)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如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横纹肌溶解)。”7月5日,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热射病的发生与环境、暴晒、劳动强度及个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肥胖者,在不通风的室内也可能出现热射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强度体力活动(如建筑劳作、军训)、长时间户外运动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坐月子’期间捂热)、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病、肥胖等)应当尤其防范热射病的发生。一旦出现高热、皮肤干燥、意识障碍(如反应迟钝、讲胡话,甚至昏迷)、少尿或无尿,就要警惕热射病的可能。”
“预防热射病的关键在于,发生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时就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展到热射病。”徐自强建议,夏天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暴露;若处在高温环境下,需及时补充电解质,可酌情选择含电解质的饮料;若出现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症状,如口干、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大汗、发热、恶心、乏力等,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水并降温。
从中医角度来看,齐文升表示,热射病属于暑热、暑厥、暑风范畴,预防重在避其邪气、固护正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午间可适当休息,室温以26℃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7℃,可使用风扇等工具促进空气流通;饮食方面,可居家制作清凉解暑的食物,如清暑绿豆汤、赤小豆绿豆薏米汤、荷叶大米粥,或用马齿苋、鱼腥草等做凉拌菜;若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可以选用口服藿香正气制剂、十滴水、仁丹等,也可以在前额处、太阳穴处擦拭少许风油精、清凉油等,或者进行穴位按揉,能够起到清热祛暑、解毒辟秽、提神醒脑的作用;同时需要静心养神,避免情绪躁动加重心肝之火。
天创网配资-天创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